洪志勝
黃樹林裡分岔兩條路,而我選擇了較少人跡的一條使得一切多麼不同
一九八九年,洪志勝決定到九份定居,
「做我自己想做的,完成自己的夢想」
那一年,他二十八歲,山城,成為創作的繆思地。
水湳洞・茶壺山冬霧|73 × 61 cm|2010
水湳洞・基隆山春霧|73 × 61 cm|2010 - 2011
為藝術逐水草而行
五年級的前段班,彰化芬園鄕下子弟
讀了四所國小,二所國中,從彰化到台北,
匱乏的年代,童年就開始半工半讀
人家考大學,他跑去考駕照
理性叫他把生計顧好;感性卻拉著他畫畫
兒時「我的志願」一是當農夫;另一個是畫家
農夫沒當成,但也像農夫趕牛,為藝術創作逐水草而行
基隆山・潮境公園|73 × 61 cm|2011
畫友說,洪志勝左手可以賺錢
右手可以畫畫,魚與熊掌無法得兼
所以他的人生,一階段專心營生
夠了,便放下一切專心畫畫
畫家有兩種,一種是不畫會死;一種是不畫會癢
洪志勝有摯友像前者,但他是後者
是那種不拿畫筆手會癢的人
是那種沒有聞到油畫顏料味會渾身不自在的人
人稱他是藝術家
但他說,他是繪畫工作者、畫畫的人
很多工作只要九成努力,一成天份就可以
但藝術工作則要有七八成的天份
藝術創作很像農夫趕牛
靈感像水草,哪裡有草就往哪裡去
洪志勝的藝術創作之路分段接起
載著顏料、畫具循著靈感到處去,甚至畫到大陸
還是覺得,以台灣為主題,畫起來有味道、有感情
大陸風景雖美,沒有感情
桂林山水畫起來便很平,桂林山水像人間仙境、像天堂
但卻離我們太遠,總是不實在、不踏實
九份・輕便路|65 × 53 cm|1990 - 1996
九份・豎崎路|54 × 46 cm|1990 - 1996
一九七九年跟著油畫老師到九份畫畫
一路顛簸上山,昏沈中閒晃九份
更催化了對九份的一見鐘情
房子很多、很美麗,人都哪兒去
那時哪知這是黃金的故鄕
工作賺錢去了,九年後重返
九份更寂然、更蕭瑟,靜悄悄的
好像飄在空中的美麗山城,帶著一點悲愁的味道
直到夕陽西下、街燈亮起,朦朧加深了九份之美
洪志勝當下就決定要在這裡有處居所
九份|53 × 65 cm|1990 - 1996
老宅子,新主人
尋路暫借問,看中了一間殘破大房子
從此旅人不再是過客,九份第二春開始萌芽
老宅子,如今是文化局登錄入案的歷史建築
曾是九份坑長統籌中心
人稱阿瓠仔桑的翁山英,號召淘金者定居九份
成就九份繁榮的基礎
後來改為水池仙診所,是九份唯一的內科診所
許多老一輩的九份人,都是在這幢屋內出生
如今是九份茶坊
帶起到九份喝茶的風氣
也為山城與藝文,加深了連結
歷史果真是一連串如此的偶然
而且,還在一路寫下去
畫友們笑談著
上一代的藝術家都會到淡水;這一代的藝術家都會到九份
畫九份的畫一定賣得掉,因為這裡是黃金的故鄕
淡水是前輩,九份成了接班人
老一輩的畫家沒畫過淡水,不能稱為畫家
新一代的沒來過九份畫畫,不能算是畫畫人
淡水有老街有歷史
海港有山城的味道;還有夕照入畫
九份畚箕形的山勢
滿是礦工文化;五萬人在此生活打拚過
九份・烏勢巷|53 × 46 cm|2004
九份基隆山・夏|46 × 53 cm|1990 - 1996
九份好似繪畫者一個很重要的洗禮
畫畫的人從此成為畫家
要畫九份,待上三個月都不夠
一住就要好幾年
要融入土地、人與景
要情感有所交流
才畫得出內涵、畫得出故事
拍電影的、寫作的、畫畫的人
都愛拿九份作背景、當題材
九份之景,有層次,近、中、遠
所以耐看
九份的人,有故事、有人味
所以更耐尋味
雞籠山,是基隆山的别稱
位於台灣東北海岸,是一座錐形的死火山
安山岩遍布,形狀特殊呈雞籠狀
東北角海上的明顯地標
既是台灣的龍頭山
也抵擋東南颱的侵襲
默默守護山城子民,是水金九地區的風水地
有著密不可分的連結
基隆山|65 × 53 cm|2004
自一九九一年將畫架落腳九份後
為了全心打理店務
每天爬兩趟基隆山來自我鍛鍊
數十年來不變的茶坊主人
將生活寄情於畫筆
將生命繫縈於雞籠山的傳奇
基隆山反映了他人生的過渡
面對同一座山
畫下不同角度
也隱含自我心境的轉換
金瓜石 · 基隆山|61 × 73 cm|1990-1996
從樹梅四號坑看金瓜石|53 × 46 cm|1990 - 1996
從不停戰鬥的年輕氣盛
到思索著「慢慢來」的沉穩心態
筆下的基隆山
也從濃重的肌理、跳躍的色彩
轉變為溫柔輕淡、用色沉穩
如同喝茶般
年輕時愛喝青茶,高香飄揚
現在他喜歡喝老茶
品嚐人生的另一種滋味
低調的靜謐與悠遠
九份山頂上觀山城日落|53 × 46 cm|1990 - 1996
年輕時畫畫,執著於無瑕
年歲漸長,才明白大江大海固然壯闊
但小花小草、小貓小狗
也自有一番意趣
預想的輪廓,可以不被填滿
失誤,也不一定要抹除
想畫就畫;沒空,就把筆放下
靈感可以奔騰、時間可以留白
隨興自在,原來不完美
也是完美
年輕時他的畫很狂
蔣勳就曾形容「好像要把大山大水吞下去」
狼吞虎嚥地,仗著自己正值少壯
大塊肉吞得下、消化得了
便什麼都要收進畫裡
就像可以不歇息的戰士
與命運不斷爭鬥、從不投降
一張畫經常一、兩小時就完成
他往往先觀察,再在腦海中構圖
一沾上顏色,就快筆落下
從不先打稿、不調色
使用原色和大色塊
濃重的肌理鋪陳出最直接又張狂的創作風格
採蓮蓬|91 × 73 cm|1990-1996
基隆山日出 · 一家四口|73 × 61 cm|2006
進入婚姻是人生最大的轉捩點之一
因為二零零零年的九二一大地震
一夕之間風雲變色
本來抱持獨身主義的他
開始思索
生命中需要一個
能彼此了解相互信任關心與支持的伴侶
於是,他飛去日本
將當時的女友帶回來結婚
緊接著第一年小孩就出生
看著孩子的小手小腳
心中五味雜陳
第一次感覺到惶恐
結婚與小孩出生
增加了心中的負擔
不同於單身時自由奔放的生活
突然要為了小孩、家庭
為了奶粉錢、教育費
為了顧好自己的家
他終於停止漂泊的生活
真正窩居在山城
卻也意外地
開啟了不同階段的創作人生
我要蠟筆|53 × 46 cm|2001
台灣水果|115 × 115 cm|2014
結婚頭兩年
對於畫畫的慾望倏然地消散
結婚生子一連串事件
讓他的作品大減
幾乎停頓
此期間,他練書法、隨意塗鴉
在陪女兒畫畫時
接觸到蠟筆、素描
有時外出還要背小孩、帶奶瓶尿布
就將自己畫畫的工具減少
只得隨手素描
開始使用蠟筆畫了一段時間
等到重新創作時
蠟筆、炭筆的筆觸
便自然而然成為新的一部分
使用的素材,都是生活的延續
因此蠟筆系列大量出現
偶爾交錯炭筆線條
顏色肌理,大大不同於以往
透過薄塗,一層層不斷地加疊
半乾後再塗
一張畫要畫上好幾天
將顏色細嚼慢嚥
散步般閒散
卻堆砌出更有質感作品內涵
一家三口|61 × 73 cm|2004
母與女|73 × 61 cm|2008
早期的畫中
人,是他最少描述的題材
偶爾僅幾筆帶過,甚至刻意避開
隱喻了人的生死對應宇宙的渺小與卑微
從小在社會最底層被踐踏著長大的他
看盡人性的醜陋
隨著年紀漸長,才慢慢釋懷
作品中陸續出現了自己的妻子、孩子
細細描繪的输廓與神情
展現出他最溫情的一面
「我以前瞧不起畫花草的人;
現在,我迷上了花草。
一朵花,裡面就有一個世界。
以前覺得畫花草太柔軟。
結婚有小孩後,本來站得高高的;
現在是坐著、蹲著。發現小草小花的世界,
回到最初的起點。」
月桃|73 × 91 cm|2018
好采頭|73 × 53 cm|2015
二零一一年前後
父母親相繼生病
這讓他在等待、焦急、害怕中
只能透過塗鴉來消耗時間
白天在茶坊工作
晚上就塗鴉一直到天亮
花草成為常見的元素甚至是主題
單調的生活讓他領悟
「幸福就在身邊」的道理
青花、書法出現在畫作中
反映他的生活寫照
由於擔憂,晚上輾轉難眠
就用油畫顏料在畫布上寫書法
整張畫布佈滿了草書
在練習線條之際
也平緩了自己的心情
「以前不喜歡書法、青花,覺得太呆了
有了小孩,反而很喜歡青花的描繪方式。」
大家都下班了
就將同事買來的時節花卉畫下
圓仔花、月桃、野牡丹
昭和草、日日春、芒草、九重葛
剪一段下來,懷著赤子之心
一筆筆細細描繪
即使水金九的樣貌、內涵、人文有所改變
花草世界卻還是極為旺盛
展現大自然生生不息的力量
市下巷 · 九重葛|80 × 80 cm|2011
綠色菊花|88 × 88 cm|2010
懷抱著赤子之心 追求感官和心靈的唯美生活
旅遊和閱讀豐富了他的創作視野
也讓藝術真正的融入生活
洪志勝是用在地色彩,寫出心情日記的台灣藝術家
「我很喜歡這張畫,它反映了我的人生狀態。
那時心煩意亂,沒有畫畫的感覺。
每天就一直在塗抹、打底
反覆堆疊達十多層,如同修行。
最後,用青花的方式描繪,也延伸出後來的青花系列。」
同一張畫布,透過打底塗抹掉書法痕跡
意外成為油畫的肌理
加上開始跨足文創設計
從早到晚投注心力在茶具設計上
自然而然就在畫布上畫下造型不同的瓶身
也隱含了長住山城的心情寫照
各式常見花草,從一開始的寫實手法
到後來只留下輪廓
更呼應內外交錯的虛實感
融合青花、書法、山海、設計的畫中畫
層層堆疊,鋪陳出豐富的意象。
大竿林 · 圓仔花|80 × 80 cm|2011
花開了、謝了
蓮花一生|73 × 91 cm|2016
女人終其一生
為人女、為人妻、為人母
年華老去青春不再
對於女人的犧牲奉獻
這樣的感動
一如春華秋實隨著季節更迭
花謝了
雖是謝幕
卻也預約了下一個春天的來臨
而人類也和萬物一樣
生生不息
——洪志勝 2015